暴涨650%!炒稳定币题材的手法已被复制!
最近港股金涌投资盘中暴涨650%的消息刷屏了朋友圈,大家都在讨论稳定币这个新风口。
但当新闻铺天盖地报道时,往往就是行情变数最大的时候。显然6月份,相关概念表现很强,但到了7月份就差了一大截。
这让我想起2024年二季度外资"偷偷"买入重组概念股的往事...
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的出台确实掀起了市场波澜。港股很多基金经理都力挺加密货币概念。但A股素来抢跑,所以看新闻往往没用,稳定币其实已经都知道了,所以才会一涨就歇。实际上,怎么应对A股的抢跑特点,才能更好的做好A股题材。
一、新闻滞后与A股的抢跑文化
在A股市场摸爬滚打这些年,我总结出一条铁律:新闻永远滞后于市场。国外市场是根据已知信息做交易判断,而我们的A股市场却有着独特的"抢跑特性"。
这就像一场马拉松,当发令枪响时,专业选手早已跑出几百米。等到媒体报道"比赛开始"时,领先者都快到终点了。散户们兴冲冲进场,殊不知自己接盘的正是机构准备兑现的筹码。
展开全文
这张图让我想起2024年二季度外资的操作。他们嘴上说着"从不做题材股",私下却把重组概念股买了个遍。要不是后来报表披露,谁能想到这些"价值投资者"也会玩这种把戏?
二、透过现象看本质:交易行为不说谎
在资本市场,语言可以修饰,行为却不会说谎。我用了十多年的量化工具教会我一个道理:与其研究新闻,不如看他们怎么做。
这张"荣科科技"的交易行为数据图清晰地展示了机构资金的动向。图中橙色柱体反映的是机构资金活跃程度。早在2024年8月底市场低迷时,机构就已经开始悄悄布局。这种反常行为就是最好的信号。
PS1:
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,是我用系统观察的「机构交易特征」数据叫做「机构库存」。
如果「机构库存」数据越活跃,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,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。
再看"文一科技":
事实证明,当多数人还在研究基本面时,机构早已通过交易行为暴露了真实意图。这种信息差就是散户亏损的根源。
回到当下的稳定币概念。华夏基金数据显示,中证金融科技主题指数中稳定币概念股权重已达23.43%。但易米基金的提醒值得深思:90%的相关企业仅涉及产业链外围环节。
通过量化工具分析,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在《稳定币条例》消息公布前三个月,部分香港金融科技股就出现了异常的资金流入。这与当年外资布局重组概念股的手法如出一辙。
现在的行情对于热门消息,要注意4点
警惕新闻滞后性:当利好消息铺天盖地时,往往就是行情接近尾声的信号。
关注交易行为:机构资金动向比专家观点更有参考价值。
善用量化工具: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识别出异常的交易行为模式。
聚焦核心环节:在概念炒作中,只有少数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具有长期价值。
评论